土壤養分含量農殘重金屬有機質測試:
利用人工污染土壤,研究了高錳酸鉀對4 種不同土壤中菲和芘的氧化修復效果。結果表明,當高錳酸鉀濃度為33.33 mmol·L-1 時,土壤中菲和芘的氧化去除率達到最大。高錳酸鉀氧化去除率不僅與高錳酸鉀濃度有關,還與土壤性質和老化時間有關。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增加會降低高錳酸鉀對土壤中菲和芘的氧化去除率;隨著老化時間的增加,高錳酸鉀的氧化去除率逐漸降低。老化40 d 后,4 種土壤中菲和芘的氧化去除率顯著降低,菲的氧化去除率在14%~67%之間,芘的氧化去除率在61%~84%之間。高錳酸鉀氧化前后,4 種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下降范圍為0.77%~9.21%。從土壤有機質含量來看,高錳酸鉀氧化修復多環芳烴污染土壤對土壤質量影響較小,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疏水性有機污染物在土壤環境中的行為受土壤性質影響較大,而土壤有機質是土壤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性質和數量是影響疏水性有機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對疏水性有機污染物的吸附量和吸附強度均較高,土壤有機質中芳香組分的含量越高,對疏水性有機污染物的吸附也越大[1-6]。隨著老化時間的延長,部分疏水性有機污染物從土壤的外表面緩慢遷移進入到固態有機質的內部,從而不易被解吸和生物利用[7-9]。
土壤氮含量空間分布特征對評價氮遷移風險和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義。以滇池北岸大清河流域下游46.7 hm2 韭菜田與花卉地為對象,于2006 年8 月通過網格法(40 m ×(80~90)m)布點采集112 個表層土樣,研究了土壤氮素空間變異特征。結果表明,調查區土壤TN 為1.28~6.17 g·kg-1 (均值3.36 g·kg-1)、NO-3-N 為3.7~691.7 mg·kg-1(均值89 mg·kg-1)。調查區東北部韭菜種植區由于接受生活污水、養殖廢水,土壤總氮含量最高,而西南部韭菜、花卉種植區土壤總氮含量相對較低,高濃度養殖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是導致土壤總氮含量空間分布差異的主要原因;土壤硝氮含量則以西南部花卉大棚區最高,不同的種植方式(花卉大棚栽培)是土壤硝氮含量差異的主要原因。夏季高溫多雨,花卉揭棚將增加土壤硝酸鹽淋溶/徑流的遷移風險,蔬菜田塊土壤氮礦化也可能加劇土壤氮的淋溶/徑流遷移。因此,在滇池流域湖濱區居民生活污水、養殖污水的排放,作物種植方式與布局,對農田氮的遷移及水體污染具有重要的影響。
氮素是我國農田生產力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在大多數情況下施用N 肥都可以獲得明顯的增產效果,但農田N 素流失引起的地表水體富營養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日益嚴重[1-3]。據統計,滇池流域氮素平均使用強度為1 289.2 kg·hm-2·a-1,遠遠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4]。每年化肥總氮的流失量為2 171.2 t;農業廢棄物中總氮流失量為30.26 t[4]。面源和生活源總氮已占到入湖總量的89%[5],成為滇池富營養化的主要因素。
農田土壤氮主要通過徑流、淋溶、氨揮發以及隨后的干濕沉降進入滇池水體。土壤氮含量、土壤質地及田塊結構和田塊所處的坡度以及降雨強度是影響土壤氮素向水體遷移的主要因素[6]。昆明市降雨季節分布不均,年平均大雨和暴雨約11.7 d(降水量≥25mm),其降水總量(主要分布在夏季)約占全年的50%~60%。在滇池流域呈貢縣大漁鄉的研究證實,農田污染物的釋放主要集中在雨季(6—9 月),主要以地表徑流的方式進入滇池,污染負荷占全年總量的90%以上,旱季的污染負荷很小,只占全年總量的5%~10%[7]。因此,探明土壤氮素空間分布與變異,及氮素遷移風險區的識別對制定防止農業生產污染水體的措施具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