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七萬至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末期,當時的山頂洞人就已經知道使用骨針和線的縫補技巧,將獸皮縫合起來穿在身上蔽體御寒,也就是說,山頂洞人已經知道如何把的繩子系在一起打結,從此各式各樣的繩結就逐漸的發展出來了。中國早期的文獻對繩結的記載,如易經:“上古結繩記事,后世圣人亦之以書契。”漢鄭玄周易注:“大事大結其繩,小事小結其繩。”
中國結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周朝人隨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國結為裝飾,而戰國時代銅器上也有中國結的圖案,延續至清朝才是中國結真正流傳于民間藝術的時候,當時多用來室內裝飾、親友間的饋贈禮物及個人的隨身飾物。民國69年(1980),由臺灣一群熱愛結繩藝術的朋友廣為收集整理與研究,因為其外觀對稱精致,可以代表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符合中國傳統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故命名為中國結。
中國結的編制,要經過編、抽、修的過程。各種結的編法是固定的,但是抽可以決定結體的松緊、耳翼的長短、線條的流暢與工整,可以充分表現出編者的藝術技巧和修養。修則為繩結最后的修飾,如縫珠、上漿等。由于結飾變化繁多而雅致,編用的線材除了棉、麻、絲、尼龍和皮線之外,還有金銀等金屬線材可以搭配,更增強中國結裝飾的功能和適用的范圍。無論是各種首飾、衣服配件和禮物包裝的美化,以及室內各種陳設物品的裝飾,都可以搭配中國結來增添美觀。中國結生產廠家http://www.xjymushu.com/的誕生可以大量生產各式的中國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