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環保督查、生態環境規劃、環保稅法、生態保護線、藍天保衛戰……系列戰略都是國家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鐵證。隨著全球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凸顯,在低碳綠色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光伏產業已成為各國普遍關注和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 實際上,政策、技術、環境利好,對于光伏產業而言,同樣是天時地利人和。近期,新能源領域政策暖風頻吹。為進一步推動光伏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持續加強行業管理,提高行業發展水平,《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18年本)》發布。本規范條件自2018年3月1日起實施。2015年3月25日公布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15年本)》(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2015年第23號)同時廢止。 規范條件提出光伏制造企業應采用工藝先進、節能環保、產品質量好、生產成本低的生產技術和設備。說到底,對一個環保型企業而言,集環保意識、責任意識于一體,加強技術創新,規范運營,是企業生存下去的必走之路。 為進一步規范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我國光伏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產業參與者還需要做的很多,推動光伏產業智能化升級、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強行業規范管理、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 具體來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光伏產業深度融合是首要;其次,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完善標準、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發揮平臺作用,為行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再者,加強行業規范管理。對已進入規范條件的企業進行抽檢,有效規范行業發展秩序;最后,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突出技術、品牌、市場,更深更廣融入全球供給體系,鼓勵企業適時適度開展海外建廠和拓展海外業務。 在光伏市場惡性的競爭下,整體產業鏈中的企業都需重新思考產品及營利模式的布局,未能在風暴中提升競爭力的廠商將難以度過嚴苛的市場挑戰。因此,企業都需要清晰明確的市場定位。 面對巨大挑戰的光伏應用市場,相當多的光伏企業展現出對檢測、認證、質量和安全評估多方面的技術支持。未來在光伏電站監造、光伏組件檢測方面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積累的企業,將需進一步鞏固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 無論市場給予怎樣的重大機遇,提高自身技術的研發水平,提高生產效率才能促使一個品牌成為經濟產業的“幸運兒”。在光伏產業政策逐步敲定之下,細分市場參與者將有望迎來產業布局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