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安市“十三五”水務發展思路與重點工作前景展望
西安康諾環保科技公司文摘: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十二五”期間, 西安水務堅持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西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穩定發展。通過“八水潤西安”規劃的逐步實施,形成現代化的城市防洪和供水保障體系,水污染及城市河道綜合治理模式,水土保持及生態建設示范點,水務體制改革穩步推進,以“八水潤西安”為重點的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
但是,也要看到,全市總體上水資源短缺;水管理體制不活;城鄉水務發展還不平衡;水利建設缺乏長期有效的投融資機制。特別是在河道生態治理方面,還存在注重防洪工程治理,生態景觀綠化建設有待提升以及流域系統治理程度不高的問題,加之規劃用地矛盾突出,相關區縣、部門統籌協調有待加強,建設項目融資難易不一,規劃項目建設亟需資金保障等等,制約著水務事業持續快速發展,如不徹底解決,加以扭轉,難以應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挑戰。
面對現實困難和問題,我們不應畏懼,喪失信心,而要迎難而上,敢于擔當。目前,盡管水利大發展有諸多困難,但我們也有難得的歷史機遇,需要我們很好把握。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水安全戰略作出重要指示;水利部印發了《關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導意見》;國務院批準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付諸實施。西安市委、市政府把“八水潤西安”列為五項重點工作之一。我們有一支攻堅克難的水利隊伍。這些都為我們加快西安水務事業大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以習總書記治水思路為指導,謀劃西安“十三五”水務發展工作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在具體工作中貫徹落實好這一思路,就要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原則。一是要堅持節水優先,轉變發展方式的原則;二是要堅持空間均衡,協調發展的原則;三是要堅持統籌兼顧,系統治理的原則;四是要堅持體制創新,兩手發力的原則。
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新思路和原則,西安市“十三五”時期的水務工作,要圍繞全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新任務、新目標,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快水利信息化,加強水資源監測管理、水利科技、水利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在水源建設上下功夫,形成滿足需求、保障有力的供水體系;著力在水生態建設上下功夫,繼續實施“八水潤西安”工程,重視水土保持、河湖生態修復、水利風景區建設,實現水環境改善、水生態文明從局部治理向系統治理轉變;著力在水環境治理上下功夫,新建和改造污水處理設施,加快實現從粗放用水向循環用水、節約用水轉變;著力在水務一體化上下工夫,把源頭治理與涉水項目規劃、建設、運營、管理等有機結合,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水利改革,統籌解決水安全問題,重視城鄉供水、農田水利、漁業發展等民生水利,提高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人與水、水與城、水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二、以水務重點工作為抓手,促進西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一)加快水源工程建設,保證城市用水安全。
作為資源性缺水城市,要保障中長期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必須充分挖掘利用好主水,調蓄調引好客水。根據2010-2014年城市實際供水量增長趨勢,預測到2020年城市日均需水量204萬噸,日需水量231萬噸,日需水量與當前供水能力150萬噸相比,缺口達81萬噸。“十三五”期間,我們將繼續加強水源建設,加快構建黑河水庫、李家河水庫、引漢濟渭、涇河引水等地表水供水為主,渭河、灞河、澇河傍河地下水源供水為輔,石砭峪水庫應急保障,澇峪、大峪、太平峪、高冠峪等沿山峪口有效補充的城市供水新格局。重點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調蓄利用好秦嶺主水資源。在加大水源保護,運行維護好現有黑河、李家河、石砭峪供水系統的基礎上,繼續挖掘秦嶺北麓各峪口供水潛力,加快大峪引水系統提升改造,實施澇峪、高冠峪、太平峪、西駱峪等峪口向黑河供水系統引水工程,提高現有供水系統的供水能力和供水保證率。完成浐河二水廠遷建,加快實施零河水庫供水工程,適時建設庫峪水庫工程,持續提升秦嶺北麓地表水供水能力。
二是不斷加大客水調引量。加快涇河引水工程建設,2017年建成一期工程,實現向渭北地區日供水10萬噸,2020年前日供水能力達到20萬噸;加快引漢濟渭西安輸配水工程建設,新建斗門調節水庫、荊峪溝調節水庫,以及西南郊水廠、子午水廠等10座凈水廠和配套供水管網建設,爭取2017年實現“引漢濟渭”工程調水進西安,2020年向西安調水量達到4.5億噸。
三是進一步提升地下水源戰略應急儲備能力。開工建設澇渭三角洲地下水源地工程,爭取2016年建成一期工程,日增城市供水能力5萬噸,2020年前日供水能力達到10萬噸;實施沿渭地下水源地改遷建工程,新建灞東地下水源地,恢復和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10萬噸。